在人們的印象中,養魚一般是在水塘里,集裝箱通常是用來運送貨物的。而在播州區龍坪鎮興隆村,人們將魚塘“搬進”集裝箱,通過應用新技術,形成一條綠色生態循環水養殖模式,為我區智慧漁業的發展插上了飛翔的翅膀。
在陸基集裝箱綠色生態循環水高效養殖示范基地,工人們正在忙著“出魚”,捕撈、抬筐、過秤......一片忙碌景象。
播州區陸基集裝箱綠色生態循環水高效養殖示范基地負責人 張濤:這次出魚,箱量大概是在10萬斤,每一個箱體出箱量都非常快,從開始放魚到裝車到市場,大概也就是在40分鐘左右的時間。
這批即將運往海鮮市場進行售賣的魚“出魚”速度如此之快,得益于該基地運用的新型漁業養殖模式——集裝箱式養殖。
集裝箱養殖技術,又稱為受控式集裝箱循環水綠色生態養殖技術,該技術將循環水池塘與集裝箱結合,從循環水池塘抽取中上層高溶氧水,進入集裝箱進行集約化養殖。
播州區陸基集裝箱綠色生態循環水高效養殖示范基地工作人員 李揚錦:我們這個集裝箱的水是由外塘由潛水泵24小時不停地抽水進來,抽水進來之后再從排水口出去了之后過濾,再回原塘,集裝箱的溶氧是由2臺螺式風機24小時不停地工作,每立方米水的溶氧量可以達到七到八毫克。
李揚錦是基地唯一的一名工作人員,除了大批量“出魚”時需要工人,平時他一個人就可以對基地二十個集裝箱進行有效的管理。這是集裝箱式養魚的其中一個特點,節約人力。此外,這種模式還具有占地面積少的特點,與傳統方式相比,不會造成土地的破壞,節約了土地資源。
播州區陸基集裝箱綠色生態循環水高效養殖示范基地負責人 張濤:我們知道傳統的養殖,它的養殖面積一畝來算大概就是1000來斤,但這個箱體是25個立方,每立方大概養100到200公斤,而養鯉魚我們一年至少可以養兩次,所以這么算下來,20個集裝箱可以抵傳統的養殖200畝。
相比傳統池塘養魚、網箱養魚的既費時間又費人力,集裝箱式養殖不僅生態環保,便于捕撈,還能通過應用控溫、控水、控苗、控料等先進技術,有效控制箱體內的養殖環境和養殖過程,提升了成魚肉質品質,經濟價值也更高。
播州區陸基集裝箱綠色生態循環水高效養殖示范基地負責人 張濤:這樣的模式養殖出來的魚的品質是非常的高,我們都知道有品質,那么它的價值就能夠體現,而售價也相比來說也就比較高,目前我們在市場上的銷售的價格是在15塊錢,所以利潤還是可觀的。
該基地目前共有20個集裝箱,養殖了鯉魚、鱸魚、鯽魚、黃辣丁等品種,市場銷售非常好。下一步,基地將增加集裝箱的數量到100個,擴大養殖規模,彌補漁業市場因網箱拆除出現的缺口。
播州區陸基集裝箱綠色生態循環水高效養殖示范基地負責人 張濤:我身后邊上這一片地,就是我們預留出來準備將來擴建用的用地,按照我們的規劃,我們是希望能夠把它準備做到100個箱,就完全能可以彌補烏江網箱上岸之后,產生的這個缺口,當然也會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。
來源:微播州 李寧 劉瑛